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--->品牌營銷欄目--->營銷案例-->詳細內容
《贏周刊》實施數據庫營銷成功之道(上)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3-1-3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數據庫營銷是市場營銷學的一個重要概念,即利用一個企業(yè)或部門在其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數據庫、通過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來獲取制訂營銷策略所需要的信息,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。面臨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和買方市場的長期格局,國內不少企業(yè)如海爾等紛紛采用了數據庫營銷的策略。相對來說,傳媒借助這個理念來進行自我營銷還是個新鮮事。為此,記者特意采訪了《贏周刊》總編輯熊曉杰先生。
差異競爭:為中小企業(yè)服務
《贏周刊》曾經走多一段不平路。報紙成立于1999年3月,當時是《信息時報》的周六版,每周六八個對開版。2001年3月,《信息時報》劃歸廣州日報報業(yè)集團后,改變了原來的定位,由經濟信息類報紙變?yōu)橐粡埵忻耦悎蠹。這個時候,《贏周刊》被分拆出來,借殼《廣州商報》繼續(xù)出版,報紙頭版上新老報名“并存”:頭部是“贏周刊”,底部是“廣州商報”。直到今年10月份,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,《廣州商報》正式更名為《贏周刊》,這張報紙才最終告別過去“名不正、言不順”的局面,成為一張真正獨立運作的財經周報。
一開始,熊曉杰想把報紙做成主流的財經報。“創(chuàng)刊初始,《贏周刊》在辦報理念和思路方面有一些超前思維。當時,周報市場上只有《中國經營報》一枝獨秀。但由于體制和條件所限,《贏周刊》未能迅速成為獨立運作的周報,失去了最好的發(fā)展機會。一是思維慣性使然;二是擁有的實力不夠。2002年,我們改弦更張的時候,財經類周報市場已經群雄并起!
由于廣州日報報業(yè)集團并沒有給《贏周刊》投入巨資,決定了這份報紙不可能像其他新興媒體那樣,走大投入、大產出的路子,發(fā)行量不可能迅速攀升,廣告收入也不可能有爆炸式的突破。運作一段時間后,發(fā)現資源配置與競爭對手相比不足別人的十分之一,根本不可能正面較量。如果要獲得良好的市場回報和持續(xù)競爭力,就必須以創(chuàng)新的思路定位自身的身份。
在這種情況下,《贏周刊》要生存發(fā)展,必須以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取勝,以多元化的運營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(fā)展的需求。美國營銷大師里斯和特勞特的《定位》理論給了他們很好的啟示。“根據自身條件和競爭環(huán)境,我們做了SWOT分析(市場營銷中經常使用的分析工具,S代表strength—優(yōu)勢,W代表weakness—弱勢,O代表opportunity—機會,T代表threat—威脅),最后決定‘撤出大馬路、改走羊腸道’。”熊曉杰和同事們仔細分析了《贏周刊》的資源和報業(yè)競爭的市場,考慮到三個因素:
1.國內媒體中尚無一家以中小企業(yè)為服務對象,這是一個市場空檔;
2.贏周刊人員過往的經歷和經驗,適合為中小企業(yè)人群提供服務;
3.經過數年努力,積累了大批企業(yè)資源,并與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(yè)保持著良好關系。
為此,《贏周刊》把自己的使命確定為"協助中小企業(yè)成長",角色定位為"中小企業(yè)全面服務提供商",把《贏周刊》和團隊的成長和努力與中國中小企業(yè)的命運和發(fā)展聯系起來。這樣,既能合理利用資源、發(fā)揮優(yōu)勢,又能細分市場、錯位競爭。
“其實每個人、每個組織都是在戴著鐐銬跳舞。放棄一個顯而易得的市場是一種痛苦的選擇,但是作為一個組織必須考量自已的資源配置和能量,選擇適合自已的發(fā)展道路!倍ㄎ蛔鞒稣{整后,首先面臨的是內部認同的問題。因為大部分成員都非常年輕,大家都很羨慕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、《經濟觀察報》等主流財經報紙的氣派和做主流新聞的成就感,對于報紙定位中小企業(yè)人群,記者們或許會感到價值上的失落。
熊曉杰為了說服合作伙伴,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:“大馬路是好,可是上面既有奔馳、寶馬,又有大卡車和坦克,而且又都是高速前進,一不小心,就會被他們撞飛出去。而羊腸小道雖然崎嶇,但這是一個缺乏競爭的市場,只要我們堅定走下去,一定會有前途!